【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在当前语文教学与考试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逐渐成为一种主流题型。这类作文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注重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审题立意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环节。
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指作文题目以一段或多段材料为依托,同时给出明确的写作任务,如“写一封信”、“发表观点”、“提出建议”等。这种题型强调“任务”的引导性,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按照特定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而不是单纯地抒发情感或泛泛而谈。
要准确审题,首先要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材料可能涉及社会现象、热点事件、人物故事、寓言哲理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无论材料如何变化,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某种价值导向或思想内涵。例如,一篇关于“垃圾分类”的材料,可能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或公民素养;而一篇关于“青年成长”的材料,则可能关注理想、奋斗、担当等主题。
其次,要明确写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同于传统的议论文,它通常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文体要求和表达目的。比如,“请以‘给某位同学的一封信’为题,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分析“责任”的含义,还要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交流。如果忽略任务要求,可能会导致跑题或文体不符,影响得分。
此外,审题时还需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隐含信息。有些材料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例如,材料中提到“有人选择坚持,有人选择放弃”,这可能是在暗示人生选择的不同路径,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坚持与放弃的价值、意义与后果等。关键是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明确的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在立意方面,任务驱动型作文强调“观点鲜明、逻辑清晰”。一个好的立意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紧扣材料,不偏离主题;二是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发思考;三是符合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例如,在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这一话题时,可以围绕“技术与人性”“效率与伦理”等角度展开,既体现思辨性,又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审题立意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它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不断练习,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审题技巧,提升写作水平,从而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总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写作的起点,也是决定文章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深入理解材料,准确把握任务,才能写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表达张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