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一、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确定位置》。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初步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技能。
- 能根据数对在方格纸上找到对应的位置,能用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 难点:理解列与行的顺序,正确读写数对,并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座位图、练习题卡等。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出示教室座位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谁坐在第几排第几列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如“我坐在第3列第4行”。
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二)探索新知,建立模型(15分钟)
1. 认识列与行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张教室座位图,讲解“列”是垂直方向,“行”是水平方向。
强调:通常先说列,再说行,类似于坐标系中的x轴和y轴。
2. 引入数对
教师举例说明:如果小明坐在第2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2,3)来表示。
学生尝试用数对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
3. 动手操作
每位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简单的座位图,标出自己的位置,并写出对应的数对。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10分钟)
1. 基础练习
教师出示几组数对,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找出对应的位置。
如:(1,2)、(3,4)、(5,1)等。
2. 拓展练习
教师设置情境:动物园里的动物馆分布图,学生根据数对找到相应动物的位置。
(四)总结归纳,反思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
- 我们是如何确定一个位置的?
- 数对有什么作用?
-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确定位置的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数对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本第60页的练习题。
2. 观察家里的房间布局,尝试用数对表示某个物品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
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
第1行 (1,1) (2,1) (3,1) (4,1)
第2行 (1,2) (2,2) (3,2) (4,2)
第3行 (1,3) (2,3) (3,3) (4,3)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思维训练。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