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五首短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 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内涵,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升鉴赏能力。
- 学会从意象、语言、情感等角度分析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增强对生活、自然、人生的感悟。
- 培养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二、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五首短诗的主题思想,掌握其艺术特色。
- 难点:把握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
三、预习任务
1. 阅读课文
- 阅读教材第3课《短诗五首》,初步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与主题。
- 标记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尝试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
2. 查找资料
- 了解每首诗的作者背景,如:舒婷、顾城、艾青、席慕蓉、海子等。
- 了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及时代特征。
3. 完成预习作业
- 每首诗写一段50字左右的简要赏析,说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学习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心灵的独白,是情感的流露。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短诗五首》,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这些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诗歌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 分组朗读,体会每首诗的不同风格。
2. 概括内容
- 每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精读品析
1. 《致橡树》——舒婷
- 主题:爱情观的独立与平等。
- 语言特点: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
- 重点语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并肩而立。”
- 问题引导:你如何看待诗中“根、藤、风、雨”等意象?它们象征了什么?
2. 《远和近》——顾城
- 主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 语言特点:简洁明快,富有哲理意味。
- 重点语句:“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 问题引导:为什么诗人说“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状态?
3.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 主题: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忧虑。
- 语言特点:沉郁悲凉,充满爱国情怀。
- 重点语句:“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问题引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何关系?
4. 《乡愁》——余光中(注:原题为《短诗五首》,可能包含其他作品,此处以常见版本为例)
- 主题:思乡之情。
- 语言特点:意象鲜明,结构紧凑。
- 重点语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问题引导: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
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 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孤独感。
-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富有理想色彩。
- 重点语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 问题引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你是否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
- 对比《致橡树》与《乡愁》,分析两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 探讨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 写作实践
- 仿照其中一首诗的风格,写一首短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五首短诗的内容和情感,还学会了如何从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诗歌赏析。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诗、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本配套练习题。
2.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短诗五首》的理解与感受。
3. 自选一首诗,进行朗诵,并录制音频提交。
八、教学反思(教师用)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但在诗歌意象的解读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