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族诛连坐成语典故的出处

2025-10-27 06:20:43

问题描述:

族诛连坐成语典故的出处,急到原地打转,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7 06:20:43

族诛连坐成语典故的出处】“族诛连坐”是一个带有强烈历史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古代法律制度中对犯罪者的家族成员或相关人员进行牵连惩罚的现象。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尤为突出,尤其在秦汉时期较为盛行。以下是对“族诛连坐”成语典故出处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释义

- 族诛:指因一人之罪,而对其整个家族进行灭绝式的惩罚。

- 连坐:指因某人犯罪,其亲属、同僚或相关人士也被牵连受罚。

这两个词常常结合使用,形成“族诛连坐”这一成语,用以形容古代严酷的法律制度和政治高压手段。

二、出处与来源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族诛连坐
出处 非单一文献明确记载,多为后世对古代法律制度的总结与归纳
历史背景 主要见于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与历史记载
典型案例 秦始皇时期对李斯的诛杀及家族牵连;汉代“连坐法”;明代“文字狱”等
文献参考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均有相关记载

三、典型历史事件

1. 秦朝“族诛”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严刑峻法,实行“连坐法”。例如,李斯被赵高构陷,最终被处死,并株连三族。

2. 汉代“连坐法”

汉代继承并发展了秦制,对官员、百姓实施连坐处罚。如《汉书·刑法志》中提到:“一人犯法,邻里皆坐。”

3. 明代“文字狱”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对反对者及其家族进行大规模镇压,形成“族诛”现象。

四、文化影响

“族诛连坐”不仅是一种法律制度,更成为古代专制统治的象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与服从的高度要求,也揭示了权力对个人命运的绝对控制。

五、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族诛连坐”已不复存在,但其背后所体现的“责任共担”理念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在某些国家的刑事政策中,仍存在对犯罪分子家属的一定限制或监管措施。

总结

“族诛连坐”并非出自某一具体典籍,而是古代法律制度的概括性表述。它源于秦汉时期的严刑峻法,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体系中。通过历史文献与典型案例可以看出,这种制度虽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也带来了极大的社会伤害与道德争议。

以上就是【族诛连坐成语典故的出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