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俱焚解释是什么】“玉石俱焚”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意是指美玉和石头一起被烧毁,比喻好人和坏人一同受到损害,或事物在毁灭时不分好坏,全部被毁。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在灾难、冲突或极端情况下,无论善恶都难逃厄运的情景。
一、成语基本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玉石俱焚 |
拼音 | yù shí jù fén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释义 | 原指美玉和石头一同被烧毁,后比喻好人与坏人同时受害,或事物在毁灭中不分善恶,全部受损。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悲剧性事件,强调整体的毁灭性后果。 |
近义词 | 同归于尽、玉石同毁、玉石俱碎 |
反义词 | 区分善恶、保全良善、因材施教 |
二、成语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句 |
战争 | 在战火中,百姓和士兵一同受害,真是玉石俱焚。 |
灾难 | 那场大火让整个村庄化为灰烬,玉石俱焚。 |
政治斗争 | 在权力斗争中,许多无辜者也被牵连,造成玉石俱焚的局面。 |
三、成语文化内涵
“玉石俱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灾难或冲突时,不应只关注个体的得失,而应更注重整体的平衡与保护。同时也警示人们,若不加以防范,善良与邪恶可能在同一场灾难中被一同摧毁。
四、总结
“玉石俱焚”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极端情况下,善恶不分、共同受害的现象。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引用,以表达对某种无奈局面的感叹。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牺牲与无谓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