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因祸福避趋之全诗】“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和民族大义时,不因个人得失而退缩的坚定信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总结及内容分析。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者: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民族英雄。他因虎门销烟而闻名于世,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人物。
诗作背景:
此诗写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被革职流放新疆伊犁。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虽遭贬谪,仍心系国家安危、不惧个人荣辱的高尚情操。
二、原文与翻译
原诗:
> 力微任重久资嗟,
> 愧向苍生负素怀。
> 岂因祸福避趋之?
> 爱国如命岂为私?
> 莫怨他人容易变,
> 但求己身无愧违。
> 烟涛万里舟中客,
> 独向西风立晚霞。
翻译:
我能力有限却肩负重任,常常感到忧虑;
对百姓辜负了初衷,内心充满愧疚。
难道因为祸患或福分就选择逃避吗?
爱国之心如生命般重要,岂能为了私利而动摇?
不要埋怨别人容易改变立场,
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在烟波浩渺的江河上,我独自一人漂泊,
在西风中站立,迎接夕阳。
三、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
主题 | 内容解析 |
爱国情怀 | “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了诗人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
责任感与担当 | 林则徐虽被贬,仍不忘忧国忧民,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 |
个人修养 | 诗中强调“但求己身无愧违”,反映出诗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 |
人生哲理 | 表达了诗人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与坚定,具有深刻的人生启示。 |
四、总结
“岂因祸福避趋之”不仅是林则徐个人精神的写照,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阶层的理想追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坚守信念,不为个人利益所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五、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作者 | 林则徐(1785–1850) |
创作背景 | 鸦片战争前夕,被贬新疆途中 |
核心思想 | 不因个人祸福而逃避责任,坚持爱国信念 |
主题 | 爱国情怀、责任感、人生哲理 |
语言风格 | 质朴真挚,富有感染力 |
现实意义 | 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坚守原则,勇担使命 |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历史人物的胸怀与气节,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内核。
以上就是【岂因祸福避趋之全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