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弓当挽强的典故】“挽弓当挽强”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诗,原句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这句诗表面上是讲射箭时应选择强劲的弓和长箭,实际上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做事要抓住关键、把握重点,不能只图表面或形式。
一、典故出处与背景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目睹了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他的许多诗作都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在《前出塞》中,他借征人之口,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反思。
“挽弓当挽强”这句话,正是诗人通过描写战士出征前的准备,来强调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必须全力以赴、抓住关键。
二、典故含义解析
词语 | 含义 | 引申意义 |
挽弓 | 拉弓 | 表示努力、奋斗 |
当 | 应该、应当 | 强调必要性 |
挽强 | 拉紧有力的弓 | 强调力量、力度 |
用箭当用长 | 使用长箭 | 强调手段的有效性 |
从字面看,这是对射箭技术的指导;从深层看,则是对人生处世、治国理政的一种智慧提示:做事情要抓重点、重实效,不能只追求表面功夫。
三、历史与文化中的应用
领域 | 应用实例 | 解释 |
军事 | 古代将领选将用兵 | 强调选拔精锐、使用利器 |
政治 | 朝廷治理国家 | 强调政策应抓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
个人修养 | 处事做人 | 强调专注、坚持、不走捷径 |
例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天下大势,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正是“挽弓当挽强”的体现——他抓住了蜀汉生存的关键点。
四、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挽弓当挽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 工作上:面对任务,应优先处理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
- 学习上:掌握重点知识,而非泛泛而学;
- 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要找准根源,而不是盲目应对。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战场,也适用于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五、总结
“挽弓当挽强”不仅是杜甫笔下的诗句,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懂得抓大放小、注重实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核心观点 | 说明 |
做事要抓关键 | 不可舍本逐末 |
力量与方法并重 | 实力与策略缺一不可 |
典故有现实意义 | 可应用于多个领域 |
通过理解这一典故,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好地把握方向,提升效率,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以上就是【挽弓当挽强的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