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middot及秋思》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深秋黄昏的凄凉景象,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全篇仅28字,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词句含义,掌握作者及作品背景。
- 学习通过意象分析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 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的情感体验与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情感。
-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景中含情”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板书设计。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初步了解元曲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一段古风音乐,展示秋日黄昏的画面,创设情境。
2.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某个时刻,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这种情感的诗。”
3.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语感。
3. 提问: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三)精读品味(15分钟)
1. 分组讨论:逐句解析,找出诗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枯藤”象征衰败,“西风”象征萧瑟,“瘦马”象征疲惫。
3. 讨论:为什么诗人要用这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对比阅读:出示其他描写秋景或思乡的诗句,如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等,比较不同风格。
2. 小组合作: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天净沙·秋思》,并交流感受。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本课内容,强调“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 提问: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
3. 教师总结: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打动人心,而诗歌正是最直接、最纯粹的情感表达方式。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天净沙·秋思》,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2. 观看一部关于古代游子题材的影视作品,写下观后感。
七、板书设计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情感:孤寂、思念、漂泊
手法: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感官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提升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