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5】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生平,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 学习并积累文言词语,如“怒号”“卷”“三重茅”等,理解其在句中的含义。
- 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其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杜甫在困境中仍心系天下百姓的博大胸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 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和诗歌的表达方式。
- 难点:
- 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刻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 体会诗中“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杜甫的短片或展示其画像,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杜甫有哪些了解?”
2. 提问:“你们知道‘诗圣’是谁吗?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3. 引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介诗歌背景——杜甫晚年生活困顿,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与理想。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感知: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点评,纠正发音与节奏。
2. 初读感悟:
- 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诗人遇到了什么困难?”
- 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秋风破屋、茅草被抢、夜雨难眠、心系天下。
第三环节:文本细读(20分钟)
1. 逐句讲解:
- 分段讲解诗句,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含义。
- 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秋风猛烈,茅草被吹走的情景。
2. 语言赏析:
-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力。
- 如“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表现出诗人无助与无奈的情绪。
3. 情感体验:
- 讨论:“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这样的处境,你会有什么感受?”
-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坚韧。
第四环节:深层探究(15分钟)
1. 主题探讨:
- 提问:“诗人为什么在自己的困境中还要关心‘天下寒士’?”
-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2. 对比阅读:
- 对比《春望》《登高》等杜甫其他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的共通点。
3. 现实联系:
-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像杜甫一样,关心他人、关爱社会?
第五环节: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强调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 预习下一首古诗,做好批注。
五、板书设计: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作者:杜甫(唐代)
二、背景:安史之乱后,生活困苦
三、秋风破屋 → 茅草被抢 → 夜雨难眠 → 心系天下
四、情感:忧国忧民,悲天悯人
五、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结合历史背景,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与思想境界。同时,鼓励学生将诗歌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语文学习的感染力与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