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精选知识点: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是儿科常见的一种肾脏疾病,多发于儿童群体,尤其是5至12岁之间的孩子。该病通常由链球菌感染后引发,属于免疫介导性的肾小球炎症,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诱因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尤其是咽部或皮肤的感染。在感染后约1-3周,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此外,其他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也可能诱发类似表现,但链球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症状包括:
- 水肿:多为眼睑和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起明显。
- 高血压:由于水钠潴留及肾素分泌增加,患儿常出现血压升高。
- 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茶色,镜下可见红细胞增多。
- 少尿或无尿:部分患儿可出现尿量减少。
- 全身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少数患儿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或高血压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识别并处理。
三、诊断依据
1. 病史: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如咽炎、猩红热、脓疱疮等)。
2. 临床表现:如水肿、高血压、血尿、少尿等。
3. 实验室检查:
-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 血清补体C3水平下降。
-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升高。
4. 影像学检查:肾脏B超一般无特殊异常,但可用于排除其他肾脏疾病。
四、治疗原则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强调休息、控制水盐摄入、降压及预防并发症。
1. 卧床休息:尤其在疾病初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
2. 饮食管理:低盐、低蛋白饮食,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3. 控制血压: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或ACEI类药物。
4. 利尿消肿:对于严重水肿者,可短期使用利尿剂。
5. 抗感染:若存在链球菌感染,需进行抗生素治疗,但多数情况下无需长期用药。
五、预后与随访
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后2-4周内病情逐渐缓解,尿蛋白和血尿可逐渐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但需定期随访,观察尿蛋白、血压及肾功能变化,防止复发或发展为慢性肾病。
六、预防措施
- 及时治疗链球菌感染,尤其是咽部和皮肤感染。
-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 对于高发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和定期体检。
总之,急性肾小球肾炎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儿科肾脏疾病,但通过早期识别、合理治疗和规范随访,绝大多数患儿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作为儿科医生,应重视对该病的认识与管理,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