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 初步了解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进行理解的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体会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 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激发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 难点:把握诗中“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营造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配乐朗诵、相关图片、作者简介等)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李白及孟浩然的生平资料
- 黑板、粉笔、作业本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一首轻柔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故事吗?”
接着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引出“送别”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初读感知(8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 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教师适时指导。
3. 精读品析(15分钟)
- 逐句解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说明送别的地点,点明时间。
“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春日美景,暗示旅途的美好。
“孤帆远影碧空尽”,写出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表现出依依惜别之情。
“唯见长江天际流”,写江水浩荡,象征友情绵长,也暗示诗人内心孤寂。
- 问题引导:
- 为什么诗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何深意?
4. 情境创设(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送别场景。
一名学生扮演李白,一名扮演孟浩然,其他同学作为旁观者,通过对话展现离别时的情感变化。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加入合理的情节,增强对诗意的理解。
5. 拓展延伸(7分钟)
- 展示其他唐代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比较不同诗作的风格与情感表达。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经历过的“送别”情景,联系实际,深化情感体验。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诗歌中蕴含的深厚友情与离别之情。
-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心中的“送别”场景,要求不少于150字。
五、板书设计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境:孤寂、深情、思念
情感:离别之痛,友情之深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