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求解答求解答,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4 11:34:35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作者提出的“怀疑是学问的基础”这一核心思想。

- 学习本文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来增强说服力的写作技巧。

-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体会“怀疑”在求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

-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怀疑是学问的基础”的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 难点:引导学生将“怀疑”精神应用到实际学习中,真正理解其价值。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名人名言、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完成课前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提问导入: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是直接接受还是选择去查证?”

引导学生思考“怀疑”在学习中的作用。

2. 展示课题并板书:

板书课题《怀疑与学问》,简要介绍作者——顾颉刚,说明其作为历史学家和古史辨派代表人物的身份。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听读课文(或教师朗读):

学生边听边圈画文中关键语句,初步把握文章结构。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 作者认为“怀疑”和“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3. 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明确文章中心论点:“怀疑是学问的基础”,并指出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分析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如文中提到“大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都曾对旧理论提出怀疑”。

- 引用论证:引用古人“尽信书不如无书”等名言增强说服力。

- 对比论证:将“盲从”与“怀疑”进行对比,突出怀疑的重要性。

2. 讨论环节:

- “你是否曾经因为怀疑而获得新的知识?”

- “在哪些情况下需要怀疑?又该如何合理地怀疑?”

3. 教师补充:

强调“怀疑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考”。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拓展阅读:

提供几则关于“怀疑精神”的名人故事或名言,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等。

2. 实践活动:

布置小任务:让学生在一周内记录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一个“疑问”,并在下节课分享。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回顾本课重点:

怀疑是学问的前提,要有理有据地提出疑问,才能不断进步。

2. 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做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一次怀疑经历》,要求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本课以“怀疑”为核心,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结合自身经验,逐步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提问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同时,通过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怀疑是学问的基础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牛顿、爱因斯坦

引用论证:“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比论证:盲从 vs 怀疑

学习建议:

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理性判断

```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