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拿来主义》是一篇充满智慧与批判精神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还提出了如何正确吸收外来文化的深刻见解。本篇导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并从中汲取思想精华。
一、背景介绍
首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写作背景。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文化入侵,国人表现出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盲目崇拜,全盘接受;另一种则是彻底排斥,完全否定。而鲁迅则主张采取“拿来主义”,即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保留和发展本国传统文化。
二、文本解读
接下来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原文,并提出以下思考题:
1. 文章开头为何提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 什么是“拿来主义”?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3. 鲁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时补充相关历史资料或实例,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三、实践活动
为了加深印象,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例如:
-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如“如何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搜集资料并准备发言;
- 模拟辩论赛:正方支持“全盘西化”,反方坚持“固守传统”,中间派则提倡“拿来主义”。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锻炼表达能力。
四、总结升华
最后带领大家回顾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既要勇于借鉴别人长处,又要善于保护自身特色。同时提醒学生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比如面对新知识时要有批判性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要积极作为。
总之,《拿来主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思想指南。希望通过这次导学活动能让每位同学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