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故白话文】一、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句诗借用了汉代名将魏尚和冯唐的故事,表达了诗人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在古代,“持节”指的是官员持有朝廷授予的符节,象征着权力和使命;“云中”是地名,即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是汉代边塞之地;“冯唐”则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位贤臣,曾为魏尚辩护,使他得以重新启用。
苏轼借用这一典故,既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忠诚,得到朝廷的信任与重用,为国效力。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原文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典故来源 | 汉代魏尚与冯唐的故事 |
“持节”含义 | 官员持朝廷符节,象征权力与使命 |
“云中”指代 | 古代边塞地名,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 |
“冯唐”人物 | 汉文帝时贤臣,曾为魏尚辩冤 |
诗句含义 | 表达诗人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愿望 |
作者情感 | 抒发怀才不遇、渴望施展抱负的情怀 |
文化意义 | 借古喻今,体现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三、结语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不仅是一句诗词,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在仕途坎坷中的坚持与期待,也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忠君报国”的传统价值观。通过了解这一典故,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情感世界,也能感受到中华诗词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