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是什么意思】“仓廪”是一个汉语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成语中。它主要指存放粮食的仓库,也常用来比喻国家的粮仓或储备资源。在古代社会,粮食是生存的基础,因此“仓廪”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还象征着国家的稳定与富足。
一、词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仓廪 |
拼音 | cāng lǐn |
基本含义 | 存放粮食的仓库 |
引申含义 | 国家的粮仓、储备资源、经济基础 |
出处 | 《孟子·尽心下》:“仓廪实而知礼节。”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历史或政策语境中,表示储备或资源保障 |
二、详细解释
“仓廪”由“仓”和“廪”两个字组成:
- 仓:原指谷仓,后泛指储藏物品的房屋。
- 廪:同样指粮仓,有时也特指官府设立的粮仓。
两者合用时,“仓廪”多用于描述国家或集体储存粮食的地方,强调其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仓廪”的建设与管理,因为粮食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如《孟子》中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意思是当人民吃饱穿暖之后,才会懂得礼仪和道德。
三、相关成语与典故
成语/典故 | 解释 |
仓廪空虚 | 指粮食储备不足,国家经济困难 |
仓廪充足 | 表示国家富裕、百姓安定 |
仓廪之实 | 强调粮食储备的重要性 |
仓廪不修 | 指忽视仓储管理,可能导致灾荒 |
四、现代意义
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依赖传统的“仓廪”制度,但“仓廪”一词仍然被广泛用于比喻国家或组织的资源储备。例如:
- 政策文件中常用“加强粮食储备”来强调国家安全;
- 企业也会用“仓廪”来形容自身的物资储备能力;
- 文学作品中则多用于营造古风氛围,表达对传统社会的理解。
五、结语
“仓廪”不仅是古代社会的重要设施,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人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也体现了国家治理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今天,理解“仓廪”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