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蔓不枝出自谁写的哪篇课文】“不蔓不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文章或言辞简洁、条理清晰,不拖泥带水。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下面将从出处、含义、作者及课文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不蔓不枝”出自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所作的《爱莲说》。该文通过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文中“不蔓不枝”原意是形容莲花的茎干不生枝节、不旁逸斜出,后引申为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不冗长、不杂乱。
《爱莲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因其语言优美、寓意深刻,被广泛传诵。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周敦颐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推崇“君子之风”的思想。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蔓不枝 |
出处 | 《爱莲说》 |
作者 | 周敦颐 |
文体 | 散文 |
初中课本 | 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原文句子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含义 | 形容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不拖泥带水。 |
引申意义 | 比喻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有原则。 |
三、结语
“不蔓不枝”不仅是一个形容文章风格的成语,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它提醒我们在写作和生活中都要追求简洁明了、不浮夸不繁琐。而《爱莲说》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也能从中汲取做人处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