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的意思】“悲天悯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世间苦难充满同情和怜悯之心,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成语释义
悲天悯人:
“悲天”指对天地间一切苦难感到哀伤;“悯人”指对人间疾苦表示同情。合起来意思是:对天地间的苦难感到悲伤,对人们的痛苦充满怜悯。该成语多用于形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二、出处与演变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老夫少有所,不独悲天悯人。” |
含义演变 | 从最初的诗歌情感表达,逐渐演变为一种人格品质的象征,强调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怀。 |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示例 |
作谓语、定语 | 他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可谓悲天悯人。 |
形容人品 | 她为人正直,悲天悯人,深受邻里敬重。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悲天悯世、仁慈为怀、心怀慈悲 |
反义词 | 冷酷无情、漠不关心、铁石心肠 |
五、文化内涵
“悲天悯人”不仅是对他人苦难的同情,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精神往往与儒家“仁”的思想紧密相连,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世界,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
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含义 | 对天地间的苦难感到哀伤,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 |
出处 | 白居易诗中最早出现。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品高尚、富有同情心。 |
文化意义 | 体现儒家“仁爱”思想,强调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悲天悯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价值,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