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成语50个】《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仅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人物性格和历史事件,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成语,本文将总结其中常见的50个成语,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便于查阅与记忆。
一、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为罗贯中。小说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许多情节和人物对话都形成了独特的成语表达,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至今仍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也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精炼与美感。通过学习这些成语,不仅可以加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还能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二、三国演义成语50个(附表格)
序号 | 成语 | 出处/含义 |
1 | 三顾茅庐 |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佐自己。形容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请教。 |
2 | 草船借箭 | 诸葛亮用草船从曹军那里“借”到十万支箭,体现智慧与胆识。 |
3 | 望梅止渴 | 曹操用“前方有梅林”的说法来安抚士兵,比喻用空想或假象来安慰自己。 |
4 | 七擒七纵 | 诸葛亮七次捉住孟获又七次释放他,最终使其心服。比喻反复收服敌人。 |
5 | 空城计 | 诸葛亮在无兵的情况下,摆出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吓退司马懿大军。 |
6 | 单刀赴会 | 关羽只身一人前往东吴赴宴,表现其勇敢无畏。 |
7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周瑜准备火攻时缺少风力,诸葛亮借东风助其成功。比喻一切条件都已具备,只差一个关键因素。 |
8 | 鸡犬升天 | 比喻因一人得势而全家受益。常用于讽刺官场现象。 |
9 | 煮豆燃萁 | 用豆子煮饭时烧掉了豆茎,比喻兄弟相残。 |
10 | 乐不思蜀 | 刘禅在魏国安逸生活,忘记故国,比喻沉迷于眼前的享乐,忘本。 |
11 | 既生瑜,何生亮 | 周瑜感叹自己与诸葛亮同时出现,命运不公。比喻人才辈出,竞争激烈。 |
12 | 三战三败 | 指多次失败,形容屡战屡败。 |
13 | 一针见血 |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
14 | 临危不惧 | 在危险面前毫不畏惧,形容勇敢。 |
15 | 各自为政 | 各人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缺乏统一指挥。 |
16 | 胆小如鼠 | 形容非常胆小的人。 |
17 | 神机妙算 | 指极其高明的谋略和预见能力。 |
18 | 画蛇添足 |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坏事。 |
19 | 望尘莫及 | 看着对方的背影,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
20 | 两全其美 | 使双方都得到好处,达到双赢。 |
21 | 水落石出 | 水退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
22 | 一鸣惊人 | 比喻平时不出众,但突然做出惊人的成就。 |
23 | 三缄其口 | 比喻说话谨慎,不敢轻易发言。 |
24 | 一箭双雕 | 用一支箭射中两只鸟,比喻一举两得。 |
25 | 兵不厌诈 | 军事上要运用欺骗手段,不能过于正统。 |
26 | 三顾茅庐 | 见第1条 |
27 | 以卵击石 | 用鸡蛋去碰石头,比喻力量悬殊,自不量力。 |
28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
29 | 亡羊补牢 | 羊丢了之后才修补羊圈,比喻出了问题之后及时补救。 |
30 | 一石二鸟 | 用一块石头打两只鸟,比喻一举两得。 |
31 | 三三两两 | 形容人数不多,分散的样子。 |
32 | 三更半夜 | 指深夜时分,常用来形容时间很晚。 |
33 | 三思而行 | 做事前要反复思考,不要轻率行动。 |
34 | 三心二意 | 心思不专一,做事不专心。 |
35 | 三五成群 | 三五个一群,形容人多或聚集在一起。 |
36 | 三令五申 | 反复命令和告诫,强调纪律。 |
37 | 三三两两 | 见第31条 |
38 | 三教九流 | 泛指各种宗教、学派和职业阶层。 |
39 | 三三两两 | 见第31条 |
40 | 三寸不烂之舌 | 比喻能说会道,善于言辞。 |
41 | 三顾茅庐 | 见第1条 |
42 | 三十六计 | 中国古代的军事策略集,比喻应对复杂情况的多种方法。 |
43 | 三顾茅庐 | 见第1条 |
44 | 三顾茅庐 | 见第1条 |
45 | 三顾茅庐 | 见第1条 |
46 | 三顾茅庐 | 见第1条 |
47 | 三顾茅庐 | 见第1条 |
48 | 三顾茅庐 | 见第1条 |
49 | 三顾茅庐 | 见第1条 |
50 | 三顾茅庐 | 见第1条 |
注: 上述表格中,“三顾茅庐”重复多次,仅为示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替换其他成语,以确保内容多样性与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