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者】一、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原句为“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笑我奔波,依旧天涯”。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在漂泊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景物的深情寄托。青山作为永恒的象征,见证了词人的种种经历,而“应如是”则暗示了青山对词人命运的感慨与理解。
本文将围绕“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者”这一标题,从作者背景、作品出处、意境分析、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梳理,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该句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内容展示(表格形式)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
原句 |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笑我奔波,依旧天涯。” |
作者简介 | 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满洲正红旗人,清代著名词人,其词风婉约深情,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 |
创作背景 | 此词写于纳兰性德出塞途中,反映了他远离故土、身在边疆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
关键词解析 | - 料:预料、设想。 - 青山:象征自然、永恒、见证者。 - 应如是:应当如此,表示一种理解和共鸣。 |
诗句含义 | 诗人设想青山看到自己,应当会感到惋惜或怜悯,因为自己一直在奔波流浪,仍未归家。 |
艺术特色 | 语言含蓄,情感真挚,借自然景物寄托内心情感,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
文学价值 | 体现了纳兰性德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思考。 |
现代意义 | 在当代语境下,这句话可被解读为对人生漂泊、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共鸣,引发读者对自我定位与归属感的反思。 |
三、结语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仅是一句诗词,更是一种情感的投射与心灵的对话。它让读者感受到古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无奈与坚韧,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需保持对自然、对生活的敬畏与思考。通过了解作者、背景与意象,我们能更好地领悟这句词背后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