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配享太庙”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对功臣或先祖的极高礼遇。它指的是将某人(通常是功勋卓著的臣子或家族祖先)的牌位供奉在皇帝的宗庙中,与皇帝一同受祭,象征其地位和功绩被后世所铭记和尊崇。
以下是对“配享太庙”的详细总结:
一、定义与来源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将有功之臣或先祖的牌位供奉于皇帝宗庙中,与皇帝一同受祭,表示极高的荣誉和尊敬。 |
出处 | 出自《尚书·大传》:“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制度。 |
历史背景 | 始于周代,盛行于汉唐以后,是古代帝王对功臣的一种最高褒奖形式。 |
二、适用对象
对象 | 说明 |
功臣 | 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大臣,如开国功臣、名将等。 |
先祖 | 家族中德高望重的祖先,尤其是与皇室有渊源者。 |
皇帝 | 在某些情况下,皇帝也会被后人追认为“配享太庙”。 |
三、意义与影响
项目 | 内容 |
象征意义 | 表示该人已被视为国家的重要人物,其功绩被官方认可并传承。 |
政治意义 | 是对功臣忠诚和贡献的认可,也起到激励其他臣子的作用。 |
文化意义 |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仁义”的价值观,强调对祖先和功臣的尊重。 |
四、历史案例
人物 | 朝代 | 是否“配享太庙” | 说明 |
韩信 | 汉朝 | 否 | 虽为开国功臣,但因谋反被杀,未得此殊荣。 |
曹操 | 东汉末 | 否 | 其子曹丕称帝后,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但未入太庙。 |
李靖 | 唐朝 | 是 | 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立碑,并将其牌位供入太庙。 |
张居正 | 明朝 | 否 | 生前权势极大,死后却遭清算,未得配享太庙。 |
五、现代理解
随着时代变迁,“配享太庙”这一说法已不再用于现代政治体系,但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仍常被引用,用来形容对某人的极高评价或纪念方式。
总结
“配享太庙”是中国古代一种极为尊贵的荣誉制度,代表着对功臣或先祖的最高敬意。它不仅是对个人功绩的认可,更是文化和政治传统的重要体现。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沿用这一制度,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学习。
以上就是【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