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宣受绢文言文翻译】《范宣受绢》是一则出自古代文言文的小故事,讲述了东晋时期名士范宣在面对他人馈赠时所表现出的高尚品德与淡泊名利的态度。这篇短文虽篇幅不长,却蕴含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古人对“礼”与“义”的重视。
原文如下:
> 范宣年十四,尝于同县人张融家见一绢,甚美。融曰:“此绢非我有,乃吾父所遗。”宣曰:“既非君物,不可受。”融曰:“君贫,可取之。”宣曰:“吾虽贫,岂以他人之物为己有乎?”遂不受。
翻译如下:
范宣十四岁的时候,曾经到同县人张融家中,看到一匹非常漂亮的绢布。张融说:“这匹绢不是我的,是我父亲留下的。”范宣说:“既然不是你的东西,我不可以接受。”张融说:“你家里贫穷,可以拿去用。”范宣回答:“我虽然贫穷,但怎么能够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呢?”于是坚决没有接受。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少年面对诱惑时的坚定选择,展现了他廉洁自律、重义轻利的品格。范宣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操守的高度推崇。他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应坚守原则,不贪图不义之财。
此外,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是古代文言文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则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总之,《范宣受绢》虽短,却寓意深远,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君子”风范的追求,以及对道德底线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