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尝与客饮》原文及翻译】在古代文人中,宋濂是一位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而著称的学者。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直的人格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宋濂尝与客饮》便是记载他为人处世的一则小故事,虽篇幅不长,却蕴含深刻道理。
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酒酣,客请其赋诗。濂曰:“吾不能为诗。”客曰:“先生素有文名,何故辞?”濂曰:“吾非不能也,实未尝作诗耳。”客笑曰:“此亦可为一绝。”濂曰:“吾闻古之君子,不以文章自矜,不以才艺自夸。今吾虽无诗,然心常存礼义,口不妄言,足矣。”
翻译:
宋濂曾经与客人一起饮酒,喝到兴头上时,客人请求他作一首诗。宋濂说:“我不会写诗。”客人问:“先生一向以文采闻名,为何推辞?”宋濂回答:“我不是不会,而是从未写过诗。”客人笑着说:“这也是一句妙语。”宋濂说:“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不因文章而自夸,不因才艺而自傲。如今我虽然没有诗作,但心中常怀礼义,言语谨慎,这就足够了。”
解读与感悟:
这段文字看似简单,却体现了宋濂谦逊、内敛的性格。他并不因为自己有名望而自视过高,反而以“未曾作诗”为由拒绝了客人的请求,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注重内在修养的态度。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文人往往以才华自诩,甚至以此炫耀。然而宋濂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心存礼义,口不妄言”,这正是儒家提倡的“慎独”精神的体现。他不追求表面的才华展示,而是重视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践行。
此外,宋濂的回应也显示出他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知。他知道自己擅长的是学问与德行,而非诗词歌赋,因此不轻易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这种自知之明同样值得后人学习。
结语:
《宋濂尝与客饮》虽短,却寓意深远。它不仅展现了宋濂的谦逊品格,也传达出一种对内在修养的重视。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学会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做一个真正有德有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