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东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时维四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无一物之不为,而其志各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余尝览《庄子》之书,奇文妙理,莫不精微。然今观兰亭之会,感怀人生之短促,悲夫!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注解与感悟: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更因其文字优美、情感真挚而流传千古。文章描绘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抒发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文中“死生亦大矣”一句,道出了古人对生命本质的敬畏与反思。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则揭示了历史的延续性与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这种超越时空的共鸣,正是《兰亭集序》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今天重读此文,仍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索。它不仅是一篇记叙文,更是一首关于生命、时间与心灵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