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习惯促成长,细节见品质”的理念,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活动目标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如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爱劳动等;
2.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3. 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 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活动内容与形式
1. 主题班会教育
每月开展一次以“好习惯我来学”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模拟、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制定个人行为改进计划。
2. 榜样示范引领
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劳动小能手”“自律之星”等,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 日常行为规范训练
结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坐姿、站姿、写字、用餐、课间活动等方面入手,开展专项训练,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 家校协同育人
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群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监督和引导学生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形成教育合力。
5. 实践活动体验
开展“文明校园行”“环保小卫士”“爱心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良好行为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实施步骤
1. 宣传发动阶段(第1周)
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发放活动倡议书,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2. 组织实施阶段(第2—8周)
各班级根据方案内容,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体计划并开展各项活动。
3. 总结提升阶段(第9—10周)
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估,表彰先进,推广经验,完善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1. 学校成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牵头,德育处具体负责,确保活动有序推进。
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
3.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将行为习惯养成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预期成效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 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合格率达到90%以上;
- 班级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 校园文明程度明显增强,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总之,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