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十册《白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袁鹰。文章通过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借物抒情,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课文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白杨树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 懂得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边疆建设者的高尚精神。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白杨树及边疆建设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戈壁滩和白杨树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看到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白杨树的文章——《白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
3. 分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白杨树外貌的句子,如“那里的白杨树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边疆。”
2.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用“白杨”来比喻边疆建设者?
(四)深入探讨,情感升华(15分钟)
1. 分组讨论:白杨树象征了哪些精神?这些精神与边疆建设者有什么联系?
2. 教师总结:白杨树象征着坚韧、无私、奉献,正是边疆建设者的真实写照。
3.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白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0分钟)
1. 阅读拓展材料,了解更多关于边疆建设者的故事。
2. 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白杨树或边疆建设者的敬意。
3.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评鼓励。
(六)总结提升,布置作业(5分钟)
1. 教师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白杨树的品格,更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2.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白杨》。
六、板书设计
```
白 杨
↓
象征
↓
坚韧无私奉献
↓
边疆建设者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白杨树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