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1901-1989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在环境监测和水质分析中,悬浮物的含量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规范和统一检测方法,我国制定了国家标准《GB/T 11901-1989 水质悬浮物的测定方法(重量法)》。该标准自发布以来,在各类水质检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工业废水等水样中悬浮物的测定。通过重量法,可以准确测定水样中悬浮颗粒物质的质量浓度,从而为环境评价、污水处理及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一定体积的水样经过过滤,使其中的悬浮物质截留在滤膜上,然后将滤膜烘干至恒重,通过称量滤膜前后质量的变化,计算出悬浮物的含量。整个过程操作简便、结果稳定,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测定方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采样要求:水样的采集应具有代表性,避免因取样不当导致数据偏差。采样容器应清洁无污染,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2. 过滤装置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水样特性,选择合适的滤膜材质和孔径,以确保悬浮物能够被有效截留,同时减少滤膜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 干燥条件控制:滤膜在烘干过程中需保持温度恒定,防止因温度波动造成质量变化,影响测定精度。
4. 空白试验:为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引入的误差,应在每批次样品中加入空白试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此外,该标准还对实验仪器、试剂、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了不同实验室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进步,水质检测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尽管GB/T 11901-1989已实施多年,但在许多实际应用中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从事环境监测、水质分析及相关研究的人员来说,掌握并正确执行该标准,有助于提高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总之,《GB/T 11901-1989 水质悬浮物的测定方法(重量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标准,不仅为水质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也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