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编程教案第三十八课(超级玛丽吃金币)】一、课程目标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通过图形化编程工具,设计一个简单的“超级玛丽吃金币”小游戏。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
1. 理解角色与背景的互动逻辑;
2. 学习使用条件判断语句控制游戏行为;
3. 掌握金币被吃掉后消失并增加分数的实现方法;
4.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项目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金币与角色的碰撞检测、分数的累加机制。
- 难点:如何让金币在被吃掉后自动消失,并且不影响其他金币的正常运行。
三、教学准备
- 编程平台:Scratch 或类似图形化编程软件(如 MakeCode、Blockly 等);
- 教学素材:超级玛丽角色图片、金币图片、背景图;
-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学生用电脑(每人一台)。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经典游戏《超级玛丽》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今天我们要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超级玛丽吃金币’的小游戏,看看谁能让马里奥吃到最多的金币!”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演示如何在编程平台上创建角色和背景:
- 添加“马里奥”角色,并设置其移动方式(左右键控制);
- 添加“金币”角色,将其放置在地图的不同位置;
- 设置背景为“蘑菇地”,增强游戏氛围。
3. 实践操作(25分钟)
步骤一:金币的出现与移动
- 教师引导学生为金币设置随机出现的位置;
- 让金币在屏幕中不断上下浮动,模拟“飘动”的效果。
步骤二:碰撞检测与得分机制
- 教师讲解“当马里奥碰到金币时,金币消失并加分”的逻辑;
- 引导学生使用“如果……那么……”语句,编写碰撞检测程序;
- 指导学生设置分数变量,并在每次吃到金币时进行加法运算。
步骤三:金币重置与循环
- 为了让游戏持续进行,教师指导学生设置金币在消失后重新出现在随机位置;
- 使用“重复执行”结构,让金币不断刷新,形成连续的游戏体验。
4. 分组练习(1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和素材,独立完成“超级玛丽吃金币”游戏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10分钟)
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从创意性、逻辑性、完成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尝试添加更多元素,如敌人、道具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游戏更具挑战性,例如设置时间限制或增加关卡难度。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游戏开发的基本逻辑,还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希望同学们能保持对编程的兴趣,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七、课后作业
请每位同学在课后完善自己的游戏作品,并写出一份简短的说明文档,介绍你的游戏玩法和功能。
备注:本教案内容为原创设计,适用于青少年编程启蒙阶段的教学活动,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