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之高阁成语故事】“束之高阁”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把某件事物放在一边,不再理会或使用。它的背后,其实有一个颇为有趣的历史典故,源自东晋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
相传在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导的名臣,他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功勋卓著。然而,随着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一些原本被重用的官员逐渐失去了地位。其中,有一位名叫周顗(yǐ)的大臣,曾是王导的重要盟友,但后来因政治立场不同而遭到排挤。
有一次,王导与周顗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执。周顗认为王导在处理朝政时过于专断,忽视了其他大臣的意见,导致朝政混乱。王导则认为周顗不识时务,只会空谈理论,无法实际解决问题。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周顗被贬官,失去了实权。
后来,有人将周顗的一些奏章和建议整理成册,呈送给皇帝。皇帝看了之后,觉得这些意见虽然有道理,但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政治环境,于是下令将这些文件“束之高阁”,即放在高处的书架上,不再过问。
从此,“束之高阁”便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用来比喻把有价值的东西暂时搁置起来,不再使用或重视。它既可以表示对事物的忽视,也可以带有惋惜之情,暗示这些事物原本是有价值的,只是因为时机不对或环境变化,才被冷落一旁。
这个成语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时,要懂得权衡利弊,适时调整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将某些想法或计划弃置不顾。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否定过去的经验和智慧,因为它们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重新焕发光彩。
如今,“束之高阁”不仅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有些事情看似无用,实则可能在未来派上大用场;而有些决定,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做出,也许就会错失良机。因此,学会判断、学会取舍,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