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来了》大班音乐教案】一、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2. 认知目标:理解歌曲《咕咚来了》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节奏与旋律的变化。
3. 技能目标:能跟随音乐进行简单的动作模仿,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二、活动准备:
- 音乐《咕咚来了》(可选用儿童版或改编版本)
- 动物头饰(如兔子、小鹿、狐狸等)
- 教具图片或手偶(用于讲述故事)
- 简单的打击乐器(如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动物头饰,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吗?今天我们要听一个关于‘咕咚’的故事,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2. 故事讲述(5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咕咚来了》的故事,配合图片或手偶,引导幼儿想象故事情节。例如:
“有一天,森林里突然传来‘咕咚’一声,小动物们吓了一跳,纷纷逃跑……原来是掉进水里的果子发出的声音。”
3. 学习歌曲(10分钟)
播放《咕咚来了》的音乐,带领幼儿一起聆听,并尝试跟唱。教师可以分段教学,重点教唱歌词中重复的部分,如“咕咚咕咚,咕咚咕咚”。
4. 音乐游戏(15分钟)
- 游戏一:听音辨方向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闭上眼睛,当听到“咕咚”声时,迅速做出反应(如跳起来、躲藏等),锻炼听觉敏感度。
- 游戏二:角色扮演
幼儿戴上动物头饰,根据音乐节奏做相应的动作(如兔子跳、小鹿跑)。教师可以根据音乐节奏变化,引导幼儿调整动作速度。
5. 创编表演(10分钟)
鼓励幼儿自由创编动作,结合音乐进行简单表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6. 小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分享感受:“今天我们听了《咕咚来了》,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动作,你们最喜欢哪个部分呢?”
四、活动延伸:
-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音乐和道具,供幼儿自由表演。
-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听《咕咚来了》,并讲述故事内容。
五、活动反思:
本节课通过音乐与故事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同时,通过游戏和互动,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感和合作意识。今后可在音乐选择和动作设计上更加多样化,以适应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活动,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