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除法竖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步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应用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
- 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运算顺序。
- 正确书写并计算简单的除法竖式。
三、教学难点:
- 理解商、余数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或计数器等实物教具。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些苹果,想分给班上的小朋友。如果我有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可以分到几个?”
引导学生用口算得出结果:“8 ÷ 4 = 2”。接着提问:“如果我们遇到更大的数字,比如63 ÷ 7,还能用口算吗?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除法竖式了。”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展示除法竖式的写法,并逐步讲解:
- 除号:通常用“÷”表示,但在竖式中,它被写成一个长方形的符号。
- 被除数:写在竖式的左边。
- 除数:写在竖式的右边。
- 商:写在横线的上方,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
- 余数:如果不能整除,余下的部分称为余数。
教师边讲边板书,例如:
```
2
----
3 | 6
-6
---
```
3. 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以下任务:
- 用小棒摆出一些物品,如12根小棒,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几根?
- 尝试用除法竖式写出这个过程。
- 讨论并总结除法竖式的步骤。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一步的意义。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出示几道简单的除法竖式题,如:
- 15 ÷ 5 = ?
- 24 ÷ 6 = ?
- 30 ÷ 5 = ?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
- 除法竖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的计算过程。
- 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大家都能很好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
- 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
- 用除法竖式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如分糖果、分图书等),并写出计算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入新知,结合操作与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余数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除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