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遗爱寺赏析】《遗爱寺》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短诗,虽篇幅简短,却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自然,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白居易一贯的“通俗易懂”风格,也透露出他对人生、自然和心灵宁静的思考。
全诗如下:
> 弄石临溪坐,
> 拣苔看花行。
> 野径云俱黑,
> 春江月未明。
> 群芳争艳日,
> 一树独含情。
> 谁知此中意,
> 闲坐对空庭。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独自在遗爱寺附近游历时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弄石”、“拣苔”、“看花”等细节,表现出一种闲适、悠然的心境。而“野径云俱黑,春江月未明”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沉睡,唯有诗人独自徘徊于天地之间。
接下来,“群芳争艳日,一树独含情”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隐含了诗人对世事的看法。在万物竞相绽放的季节里,唯有一树孤芳自赏,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高洁。这种“独含情”的姿态,正是白居易性格与人生态度的写照。
最后两句“谁知此中意,闲坐对空庭”,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眼前的景物,似乎在问:谁能理解我此刻的心境?他不求人解,只愿在空庭中静静坐下,与自然对话,与心灵交流。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总的来说,《遗爱寺》虽然篇幅不大,但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白居易诗歌中那种“平淡中见真情”的艺术特色。它不仅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寄托情怀、表达心境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