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边疆战事为题材,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其中,《从军行七首》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与对和平的渴望。
一、原文
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二
大漠风尘飞雪,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四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纥新降者,愿逐中丞西去忙。
其五
烽火城西百尺台,黄昏独坐海风哀。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六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七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借问同来十载客,何人不到洛阳鞍?
二、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在边塞任职期间所作,每首诗都描绘了边疆战士的生活和战斗场景,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象,也有细腻的情感描写。整组诗风格统一,情感深沉,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
第一首通过“青海长云”、“孤城”、“玉门关”等意象,勾勒出边塞的苍凉与辽远,后两句则表现出战士们誓死守卫边疆的决心,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第三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成为千古名句,用历史的厚重感衬托出边防的重要性,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深切期望。
第五首则从一个士兵的视角出发,写他在边塞孤独守望,听到羌笛声而思念家乡,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战争对个人生活的深远影响。
三、译文与注释
其一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蔽了远处的雪山;孤零零的城池遥望着玉门关。经过无数次战斗,身上的铠甲早已被磨穿,但只要不打败敌人,就绝不返回家乡。
其二
沙漠中风沙飞扬,红旗半卷着出征的辕门。前方部队夜里在洮河一带作战,已经传来了俘获吐谷浑的消息。
其三
秦朝的明月,汉朝的关隘,征战的人从未归来。如果还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在,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其四
边城的榆树叶子已经发黄,夕阳下,古老的战场显得格外荒凉。请求朝廷派遣归顺的回纥人,愿意跟随中丞一路西行。
其五
烽火城西的高台上,黄昏时分独自坐着,海风带着寒意。又一阵羌笛声传来,映着月光,让人无法排遣思乡之情。
其六
琵琶声变换着新的曲调,却依然唱着离别的深情。边塞的愁绪听得人心烦意乱,高高的秋月下,长城依旧静默无声。
其七
城头的战鼓仍在震动,刀剑上的血迹尚未干透。问一下一同出征十年的同伴,有谁没有到达洛阳的军营?
四、结语
《从军行七首》不仅是王昌龄诗歌艺术的高峰之作,也是唐代边塞诗的典范。它既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与坚韧,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悲凉与无奈。通过这些诗篇,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盛唐气象下的豪迈气概,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