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促织》原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促织》原文及翻译,求大佬赐我一个答案,感谢!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00:47:41

《促织》原文及翻译】《促织》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关于“促织”(即蟋蟀)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苦难。文章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一、《促织》原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颇难致,每得一虫,必以金笼贮之,日献于上。里正催科,如捕虎。其乡人有贾某者,素贫,尝贷于邻人。邻人曰:“吾亦无多,然可为君贷。”贾某遂以千钱易一虫,置于笼中,奉于里正。里正怒曰:“此虫非良品,不足以进。”遂鞭之。贾某惧,不敢言。后数月,其妻病卒,贾某益贫。一日,见壁间有小虫,状若蛛,大惊,遂捉之,置入笼中,以为可献。里正复来索,贾某乃献之。里正观之,喜曰:“此虫甚佳!”遂携入宫,上悦,赐金帛。里正因是得宠,而贾某亦受赏。然未久,贾某病卒,其子年幼,无所依。里正又来索虫,贾子不能得,遂自缢于树下。

二、《促织》翻译

在明宣德年间,皇宫中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从民间征集蟋蟀。这种虫子很难找到,每得到一只,都用金笼子装着,每天送到皇帝那里去。地方上的里正催收赋税,就像捕捉老虎一样严厉。有一位姓贾的乡民,一向贫穷,曾经向邻居借钱。邻居说:“我也没有太多,但可以帮你借一些。”于是贾某用一千文钱换来一只蟋蟀,放在笼子里,献给里正。里正看了后生气地说:“这只蟋蟀不是好品种,不配进贡。”于是打了他一顿。贾某害怕,不敢说话。过了几个月,他的妻子病死了,贾某更加贫困了。一天,他看见墙上有一只小虫,样子像蜘蛛,非常惊讶,就把它捉起来,放在笼子里,打算献给里正。里正再次来要虫,贾某便把那只虫献了上去。里正一看,高兴地说:“这只虫很好!”于是带进宫中,皇帝很高兴,赏给他金银绸缎。里正因此受到宠爱,而贾某也得到了赏赐。然而不久之后,贾某病死了,他的儿子还很小,无依无靠。里正又来要虫,贾的儿子无法得到,于是爬上树上自缢而死。

三、作品赏析

《促织》虽篇幅不长,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通过贾某一家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百姓的悲惨命运,尤其是官吏对百姓的压榨和剥削。同时,也反映出统治阶级对娱乐的追求如何导致民间的灾难。文章结尾的悲剧性结局,令人深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蒲松龄以“促织”为引,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与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四、结语

《促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描写,成为《聊斋志异》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蒲松龄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阅读此文,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怀,更能引发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反思。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