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实录四】一、教学背景
本课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在雪地里,动物们用不同的方式“画画”,表现出它们各自的特点。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还能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词,掌握“画、草、牙、黑”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画”是什么样子的。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自然和艺术的兴趣。
4. 通过朗读和表演,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幅雪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你们看,外面下雪了,地上白茫茫的一片,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如果你们是小动物,你们会在雪地上做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会在雪地上跑来跑去”,有的说“我会留下脚印”,还有的说“我想画一幅画”。
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题目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和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提问:“课文讲的是谁在雪地上画画?它们是怎么画画的?”
学生回答:“是小动物们,它们用脚印或尾巴在雪地上画画。”
教师总结:“没错,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小画家’,看看它们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学习生字词
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带领学生认读并书写。重点讲解“画、草、牙、黑”等字的结构和写法。
2.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
- 介绍雪景和动物们的到来。
- 讲述小狗、小猫、小鸡等动物在雪地上“画画”的过程。
- 第三段:总结它们的“作品”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3. 情境表演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请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小狗、小猫、小鸡等动物,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声音,在“雪地”上“作画”。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除了课文中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可能在雪地上留下‘画’?它们会画出什么样的图案?”
学生展开想象,踊跃发言,如“兔子可能会留下圆圆的脚印”,“松鼠可能会用尾巴扫出一条路”。
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并在班上展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五)总结与作业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强调动物们在雪地上“画画”的独特方式,以及它们带来的乐趣。
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三遍。
2.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故事。
3. 尝试用手指或工具在沙子或泥土上“画”一幅画,并描述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表演、讨论和绘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课文内容,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多样性。
今后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