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和泡泡糖》教案与反思】一、活动设计背景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故事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小老鼠和泡泡糖》是一则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绘本故事,讲述了小老鼠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颗泡泡糖,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有趣的冒险。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还能引导他们理解“分享”、“合作”等基本的社会行为。
二、活动目标
1. 语言发展:通过听故事、复述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 情感教育:引导幼儿体会小老鼠在遇到困难时如何积极应对,培养乐观、勇敢的精神。
3. 社会性发展: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帮助幼儿理解分享与合作的重要性。
4. 动手能力:通过制作泡泡糖模型或绘画活动,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活动准备
- 故事绘本《小老鼠和泡泡糖》
- 小老鼠和泡泡糖的图片或手偶
- 彩纸、黏土、彩笔等手工材料
- 背景音乐(轻松愉快的儿歌)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小老鼠和泡泡糖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泡泡糖吗?小老鼠会喜欢它吗?”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激发兴趣。
2. 故事讲述(10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配合手偶或图片,增强画面感和互动性。
3. 讨论与交流(8分钟)
提问引导:“小老鼠是怎么找到泡泡糖的?”“泡泡糖对小老鼠来说有什么作用?”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 角色扮演(10分钟)
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小老鼠、泡泡糖和其他动物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5. 创意手工(10分钟)
幼儿利用彩纸、黏土等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泡泡糖”或“小老鼠”,并展示作品,分享创作思路。
6. 总结与延伸(2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内容,表扬幼儿的表现,并布置一个小任务: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讲讲今天听到的故事。
五、活动反思
本次《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教学活动整体效果较好,幼儿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故事引导,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角色扮演和手工活动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讨论环节中,部分幼儿表达不够清晰,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在手工环节中,个别幼儿对材料使用不熟练,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此外,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今后可以适当调整活动难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既丰富了幼儿的阅读体验,又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未来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有教育意义的绘本故事,为孩子们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