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全诗为: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句诗以深情婉转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其中,“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整首诗中最动人的一句,描绘了诗人想象中与亲人团聚、共度良宵的情景。
“何当”意为“什么时候才能”,表达了一种渴望与期盼;“共剪西窗烛”则是诗人内心深处最温柔的幻想——在窗前一起剪烛花,谈天说地,共享温馨时光。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情感和难以言表的思念。
这首诗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因为其语言优美,更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对亲情、爱情的向往与怀念。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曾在某个深夜里,因这一句诗而心生共鸣。
“何当共剪西窗烛”不仅是诗句,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温暖陪伴的渴望,以及对离别后的重逢充满希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的瞬间,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总之,“何当共剪西窗烛”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慰藉。它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段不朽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