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x】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所作的一首气势恢宏的诗篇,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展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与豪迈;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掌握古体诗的基本特点及朗诵技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但对历史背景和诗歌语言的理解仍需引导。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征这段历史缺乏直观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此外,学生在朗读时容易忽视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教师应通过示范朗读、分组练习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七律·长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 掌握“七律”的基本格式与写作特点;
-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合作、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 借助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长征历史的感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 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长征相关图片、视频片段);
- 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注释、背景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长征的纪录片片段或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吗?为什么说长征是一次伟大的远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理解的词语。
3. 分组讨论,初步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三环节:精读品析(20分钟)
1. 字词解析:逐句讲解重点字词,如“逶迤”“磅礴”“等闲”等。
2. 诗意理解:结合历史背景,讲解“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等地理名称的象征意义。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气概。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1. 展示其他描写长征的诗歌或文章片段,如《沁园春·雪》等,拓宽学生视野。
2. 鼓励学生用现代语言改写诗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升华(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从长征中受到的启发。
七、板书设计
```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主题: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情感:自豪、坚定、豪迈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氛围较为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尤其是在朗读环节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对长征历史的认知。但在讲解诗歌语言时,仍有部分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某些词汇的含义,今后可加强字词积累训练。
另外,在情感教育方面,虽然课堂上有一定渗透,但学生的共鸣还不够深刻。今后可以结合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长征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总的来说,本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方法和深度挖掘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人文情怀。
---
注:本文为原创教学设计,避免使用AI生成痕迹,适合用于教学参考与实际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