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追记现代散文】小时候,我总爱在秋天的午后,坐在老屋门前的竹椅上,看母亲把晒干的棉花轻轻揉开。那是一种柔软的触感,像云朵落在掌心,又像是阳光被揉碎后洒在人间。那时的棉花,不是商品,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母亲手中的一针一线,织就了整个冬天的温暖。
记得那时候,家里种了几亩棉花,每到秋收时节,田里便是一片雪白。大人们弯着腰,小心翼翼地采摘,生怕弄坏了那些细软的棉桃。孩子们则在田埂上奔跑、打闹,偶尔也帮着拾几朵落下的棉花。那时的棉花,是土地给我们的馈赠,也是我们与季节之间最亲密的对话。
后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家里的棉花地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母亲也不再种棉,而是去工厂做起了纺织工。她每天早出晚归,手指被线头磨得发红,却依然坚持着。她说:“棉花是暖的,人心也要暖。”这句话,至今仍在我心中回响。
如今,走在城市的街头,商场里挂着各种品牌的棉衣,样式各异,价格不菲。可我总觉得,那些衣服少了些什么——少了那种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温度,少了那种手作的痕迹。也许,正是这种缺失,让我时常怀念起小时候的棉花,怀念那个用双手去触摸、去感受的世界。
棉花,不只是植物,它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辛劳与希望,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如今,当我再次看到棉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母亲轻柔地揉着棉花,而我,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风穿过田野的声音。
或许,这就是“棉花的追记”——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回忆,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温柔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