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读后感】在众多古代文言文中,《陈情表》无疑是一篇极具情感张力与思想深度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李密对祖母的深厚感情,更通过一篇奏章,传达了忠孝难全的无奈与挣扎。读罢此文,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封奏疏,目的是为了辞去朝廷征召,以侍奉年迈的祖母。文章开篇便直抒胸臆:“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短短数语,道尽人生坎坷,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李密自幼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长大,这份恩情在他心中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亲情,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羁绊。
在那个讲究“忠君”与“孝亲”的时代,李密面临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边是朝廷的召唤,一边是祖母的病重。他没有选择逃避责任,而是以极其诚恳的态度,将个人的困境与国家的需要娓娓道来,既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又阐明了自己无法赴任的理由。这种“情理并重”的表达方式,使得整篇文章既有情感的温度,又有逻辑的严谨。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李密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处境而怨天尤人,反而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感恩与谦卑。他深知自己能有今日,离不开祖母的养育之恩,因此宁愿放弃仕途,也要尽孝道。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功名利禄所驱使,却忽略了家庭与责任的分量。李密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忠诚,并不只在于对权力的服从,更在于对生命中重要之人的情感承担。
此外,《陈情表》的语言虽为文言,但其表达却极为质朴、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直击人心。这种“以情动人”的写作方式,正是这篇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诚的情感永远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读完《陈情表》,我不禁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愿意像李密那样,为了亲情而放弃一些看似重要的机会?我们是否还能在面对选择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或许,答案并不唯一,但李密的故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榜样。
总之,《陈情表》不仅仅是一篇奏章,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与责任的深刻作品。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平凡而伟大的选择,往往最能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