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收录于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文章以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辨,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提出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强调在文化交流中应有选择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 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语言风格。
- 学会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 难点: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与思想深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堂讨论问题设计。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鲁迅的相关资料,初步思考“拿来主义”在生活中的体现。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短视频或展示一些现实案例(如“国潮”现象、网络文化冲击等),引发学生兴趣,引出“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话题,自然过渡到《拿来主义》的学习。
第二环节:文本研读(20分钟)
1. 整体感知
- 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结构。
- 提问引导:“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他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2. 重点突破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结合关键词句(如“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进行分析。
- 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区别,明确作者的态度。
3. 语言赏析
- 分析鲁迅语言的讽刺意味与形象比喻(如“大宅子”“鸦片”“烟灯”等),体会其犀利而富有表现力的风格。
第三环节:深入探讨(15分钟)
1. 小组讨论
- 设计讨论题:
- “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存在‘送去主义’或‘送来主义’的现象?”
- “你认为‘拿来主义’在今天的意义是什么?”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总结。
2. 联系实际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例如:网络文化、影视作品、教育理念等。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 对比阅读《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其他鲁迅杂文,感受其思想脉络与语言风格。
2. 写作训练
- 布置小作文题目:“我眼中的‘拿来主义’”,鼓励学生结合个人见解进行表达。
第五环节: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拿来主义”不仅是文化策略,更是思维方式。
- 鼓励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时,保持独立思考,理性选择,真正做到“自己来拿”。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小作文《我眼中的“拿来主义”》。
2. 阅读鲁迅其他杂文,撰写读书笔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多角度分析、小组合作与现实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鲁迅思想的系统认识,提升其人文素养与思辨能力。
备注:本教学设计为原创内容,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参考,避免AI生成痕迹,适合用于公开课、教学比赛或日常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