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课件)肠梗阻PPT课件】 肠梗阻的临床认识与处理
一、概述
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受到阻碍,导致气体和液体无法顺利通过。这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根据病因不同,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非机械性肠梗阻两大类。
二、分类与病因
1. 机械性肠梗阻
- 粘连性肠梗阻:常见于腹部手术后,因肠管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所致。
- 肠扭转:肠道发生旋转,导致肠管闭塞。
- 肿瘤性梗阻:如结肠癌、直肠癌等引起的肠道狭窄。
- 肠套叠:一段肠管滑入另一段肠管内,常见于婴幼儿。
2. 非机械性肠梗阻
- 麻痹性肠梗阻:由于肠道蠕动功能障碍引起,常见于术后、感染或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 痉挛性肠梗阻:由于肠道肌肉异常收缩导致,多为功能性问题。
三、临床表现
1. 症状
- 腹痛:初期为阵发性绞痛,后期可能转为持续性疼痛。
-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后期可能出现胆汁或粪样呕吐。
- 腹胀:随着病情进展,腹部逐渐膨隆。
- 停止排气排便:是肠梗阻的重要标志之一。
2. 体征
- 腹部压痛、反跳痛
- 肠鸣音亢进或减弱
- 可触及肿块(如肿瘤或肠套叠)
四、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 X线腹部平片:可见气液平面及扩张的肠管。
- CT扫描:能准确判断梗阻部位、性质及是否伴有肠缺血或穿孔。
2.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提示感染指标升高
- 电解质紊乱常见
- 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鉴别肿瘤性梗阻
五、治疗原则
1. 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且无明显肠缺血或穿孔的患者。
- 禁食、胃肠减压
- 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抗生素预防感染
- 必要时给予镇静止痛药物
2. 手术治疗
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或怀疑肿瘤性梗阻的患者。
- 解除梗阻原因(如切除肿瘤、松解粘连)
- 必要时行肠造口术
- 术后密切观察并发症
六、护理要点
-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 记录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 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七、预后与预防
- 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可恢复良好
-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腹部手术后过早活动、合理饮食、定期体检等
结语:
肠梗阻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急症,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如需进一步扩展某一章节内容(如护理、影像学、并发症等),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