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沉与浮游戏教案】一、活动名称: 中班科学沉与浮游戏教案
二、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哪些物体容易下沉,哪些物体容易上浮。
2.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 情感目标: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活动准备:
- 大盆或水槽一个(装满清水)
- 不同材质的物品若干(如:木块、石头、塑料瓶、纸片、铁钉、泡沫板等)
- 记录表(可画简笔画或贴图片)
- 小组操作材料包(每组一套)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有些却能浮在水面?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激发兴趣。接着出示一些常见的物品,让幼儿猜测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实验操作(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实验材料。教师讲解操作规则:
- 每次只放一个物品到水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 观察后,用图画或贴纸记录在记录表上。
-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给予帮助和引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实验。
3. 分享交流(10分钟):
请各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发现,如“我们发现木头会浮起来,石头会沉下去”。教师适时总结,引导幼儿理解“轻的物体容易浮,重的物体容易沉”的初步概念。
4.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橡皮泥捏成船的形状,它还能浮起来吗?”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尝试,并在下次活动中分享结果。
五、活动评价:
-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合作情况。
- 检查幼儿是否能正确描述物体的沉浮现象。
- 通过记录表了解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观察,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沉浮现象。今后可在材料选择上更加多样化,增加幼儿的探索空间。
七、注意事项:
-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幼儿误食小物品。
- 教师应提前检查水槽是否稳固,防止水洒出。
- 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不乱扔物品、爱护材料等。
附:记录表示例(可打印或手绘)
| 物品名称 | 会沉还是浮 | 我的发现 |
|----------|-------------|-----------|
| 木块 | 浮| 很轻,浮在水面 |
| 石头 | 沉| 很重,掉进水底 |
| 塑料瓶 | 浮| 空心的,能浮起来 |
温馨提示: 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环境灵活调整,注重幼儿的主动探索与体验,让科学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