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稻草人》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稻草人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稻草人的情感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稻草人这一形象表达的社会批判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叶圣陶的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稻草人吗?它在田地里扮演着什么角色?”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稻草人的认识,并引出课题——《稻草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音。
3.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稻草人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稻草人看到的几件事:
- 老妇人失去麦子;
- 小蛾危害庄稼;
- 女孩被水淹。
2. 讨论:稻草人为什么不能帮助这些人?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 引导学生体会稻草人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3.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他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体会其象征意义。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0分钟)
1. 教师介绍作者叶圣陶的创作背景,说明《稻草人》是其首篇童话,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2. 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稻草人,你会怎么做?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痛苦”?
3.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1. 教师总结:《稻草人》不仅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更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珍惜美好生活。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稻草人”的理解。
- 选择一个生活片段,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
一、课文稻草人看到的三件事
二、人物形象:无能为力的观察者
三、主题思想:关注苦难,呼唤良知
四、写作手法:以物写人,借景抒情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稻草人》的世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