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认识除法(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2. 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是平均分的一种表示方法。
3. 能够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除法的概念。
- 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正确使用除法算式表达平均分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图片、实物(如苹果、糖果等)
- 学具:每人若干根小棒
-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分一分的情境)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6个苹果,问学生:“如果要把这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
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答案,引出“平均分”这一概念。接着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2.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5分钟)
(1)小组活动:每组发6根小棒,要求将它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数量相同。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请几组代表说说他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是多少。
(2)教师总结: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叫做“平均分”。
(3)引入除法:教师在黑板上写出“6 ÷ 2 = 3”,并讲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
(4)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 “÷”是除号;
- “6”是被除数;
- “2”是除数;
- “3”是商。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看图列式:教师出示几幅分物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填空练习:如“8 ÷ 4 =( )”,让学生填出商。
(3)游戏互动:教师喊出一个数字,学生快速举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如“6 ÷ 2 = 3”,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4. 小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分”和“除法”的关系。
提问:“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5. 布置作业(2分钟)
- 完成课本第1页的练习题;
- 用除法算式表示自己生活中的一次平均分经历。
六、板书设计:
```
认识除法
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叫做平均分。
6 ÷ 2 = 3
被除数除数商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概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升其应用能力。
备注: 此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