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经典课文的讲解往往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心理发展。《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极具启发性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孩子在困境中通过一步步努力最终克服困难的故事。在一次语文课堂上,教师围绕这篇课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中的“坚持”与“勇气”。
课堂一开始,教师并没有直接进入文本分析,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提问:“如果你被困在一个地方,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他们对自身经历的回忆与反思。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引导他们关注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感受。有同学提到考试失利后的沮丧,也有同学谈到运动会上摔倒后重新站起来的经历。这些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课堂氛围更加生动。
在讨论“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寓意时,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句话就像我们每天的学习,只要一步一步来,就一定能进步。”这句话得到了全班的热烈掌声。
最后,教师布置了一项课后任务: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克服困难。这项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既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义,又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语文课堂充满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