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篇即点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接着描述了作者无法入眠的状态以及与友人张怀民一同漫步承天寺的情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短短数语便勾勒出一个闲适而灵动的画面,将夜色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后,苏轼与友人在寺院内赏月谈心,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深刻哲理——世间美景无处不在,只是缺少一颗能够欣赏的心罢了。
从写作背景来看,《记承天寺夜游》反映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一方面,他经历了仕途上的重大打击,内心难免感到失落与孤独;另一方面,他也逐渐学会调整心态,在自然风光中寻找慰藉。这种转变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也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总之,《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