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首句“萧萧梧叶送寒声”,通过描写瑟瑟作响的梧桐树叶在秋风中传递出的寒冷之声,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这种声音不仅触动了自然界的秋意,也深深拨动了诗人内心的弦。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进一步点明了季节与环境,秋风拂过江面,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倍感孤独与惆怅。“动客情”三个字,精准地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笔锋一转,从诗人自身的愁绪转向对他人生活的观察。在这寂静的夜晚,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地捕捉蟋蟀,这一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最后一句“夜深篱落一灯明”,则将目光聚焦于一盏孤灯之上。在漆黑的夜晚,这盏灯光显得格外明亮,它或许属于那群捉蟋蟀的孩子,也可能象征着某种希望或慰藉。而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盏灯也映照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与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人情世态的刻画,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无论是对故乡的怀念,还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悟,都隐藏在这短短四句诗行之间。因此,《夜书所见》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乡愁的经典之作。